大发app是个什么鬼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大发app是个什么鬼 > 新闻动态 > 1955年授衔,77岁的蒋维平不愿剪掉长胡须,毛主席:给他开个特例

1955年授衔,77岁的蒋维平不愿剪掉长胡须,毛主席:给他开个特例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4:15    点击次数:77

一百二十多年前,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扔掉了地主家干活的锄头,誓要上场杀敌,为国立志;几年之后,少年厌恶了洋务军队的毫不无抵抗,选择离开;到了1916年,正处壮年的他已是北洋军阀的团长,因不满北洋军阀欺压百姓,再次辞官;几经辗转,又来到了段祺瑞手下从军八年,最终又因“边防军”的解散,回到家乡。

一百二十多年前的这名少年,名叫蒋顺发。

回到家乡后,蒋顺发也没有任天由命,反而更加勤奋好学,自学了医术,在家乡自办起了医馆。蒋顺发行医有个特色,遇到土豪乡绅价格就抬高,遇到没钱看病的家庭就尽可能不收费用。

1931年“九一八事件”发生后,全国掀起了抗日的浪潮。本以为报国无门的蒋顺发,心里埋藏的爱国热情又逐渐复苏,有了再次从军的想法。

此时的蒋顺发,已经整整53岁。

一、报国有望,再次从军

1930年,蒋顺发回到家乡房山石楼村,学医种地。他一边务农一边自学医术,从自学《医学大全》等书籍入手,同时搜集民间中医药方,四处向老中医学习求教,终于,在几年之后学有所成。

戎马半生的他几经辗转,虽壮志难酬,但一腔爱国救民热情从未浇灭,他在家乡办起了医院,免费给穷人治病。蒋顺发行医有个特色,遇到土豪乡绅就抬高价格,对没钱治病的贫穷家庭毫不犹豫施以援手。

也正因为蒋顺发的善心仁义,村里的许多病人都多亏了他,生活才得以自理。

1931年,“九一八事变”爆发。全国上下掀起了一阵抗日巨浪。蒋顺发所在的石楼村也开始了抗日救国的道路。当时,蒋顺发在家乡四处宣传抗日救国理念,希望引起乡邻的救国共鸣。

1938年2月,八路军第一二〇师所辖的包森支队进驻河北房山县等地。蒋顺发腔中的爱国热情再也按捺不住,他感觉到,八路军是他值得跟随的组织,再次从军的想法终于有了实现的机会!甚至,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“蒋维平”,他愿意用自己的晚年,奉献自己的力量打退日本侵略者,保家卫国。

于是,他立即让自己的闺女写了一封入党申请书,申请书这样写道:为了抗日救国,我愿意加入八路军!蒋维平将申请书放在棉衣的最里层,小心翼翼地保存。

在告别了妻女后,蒋维平带着义子蒋志刚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从军救国之路。父子俩冲破了日伪军的重重封锁线,克服了种种困难,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了八路军的驻地,决定参加革命。

此时的蒋维平,60岁,正值花甲之年。

到了驻地后,蒋维平向驻地军队表明了来意和抗日救国的决心。战士们对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救国救民的热忱表示感动,同时又犯了难:“毕竟您年纪大了,如果上了战场,一定更加危险。不如将您的儿子蒋志刚留下,您老人家回家继续务农、行医,安心等着儿子的来信,等着中国站起来的好消息。”

对此,蒋维平听了没有一点动摇,抗日救国的决心根本没有犹豫改变,声称:“别看我一把老骨头了,可我会医术啊,在战场上肯定能派上用场,同志,我今年60岁了,想把剩下的时间全部交给国家,你们就收了我吧。”

在场的战士们无不被他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所感动,最后,他们把情况如实上报给了上级领导抉择。

领导知道情况之后,还是勉强同意了蒋维平的要求,让他留在了部队。也正是这一年,蒋维平加入了共产党。

不过,考虑到蒋维平年事已高,不适合去前线冲锋,加上蒋维平懂医术,上面就决定让他去后勤医院工作,救治伤员,并委派他为房良县九区救国会主任。

60岁,对于有些人来说是大半生的结束;对于有些人来说,是可以回到家乡享受天伦之乐的开始;然而,对于蒋维平来说,60岁是他戎马生涯的再次开启,是他报国有门的希望之光,也是他从此在战场挥洒血汗的开始。

此后,蒋维平在后方医院兢兢业业,到医院仅仅一个月,就先后救治了伤病群众数百人,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爱戴与组织的热烈赞扬。

可是,在蒋维平心中,上前线拼搏才是他心中的夙愿。在他不断请战的申请下,终于在1938年10月迎来了好消息。120师359旅旅长王震亲自接待了他,并当即就对他进行了任命,考虑到蒋维平的身体,还专门为他配备了一匹战马以备不时之需。

接到任命后的蒋维平斗志昂扬,立马在团里开展起了工作。

二、医术精湛,无畏前线

来到719团的卫生队后,由于该旅的伤亡人数过大,很快,蒋维平自己带来的药都已用尽。

当时,由于日军的封锁,药铺大部分被控制,药品很难取得,西药的获得更是难上加难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蒋维平心里想出了个办法:不如用中医中药来代替西医西药救治伤员。

于是,在跟随部队转战晋西北的时候,每到一个地方他就会一边救治伤病的军民,一边向当地的百姓打听治病的偏方,并一一记录下来,还拿自己的身体做试验。

经过蒋维平的精心收集,共获得止血、消炎以及一些治疗疟疾的偏方共300多种。除此之外,为了解决药物缺乏的问题,蒋维平亲自带领卫生队的同志们上山采药,回到部队后,又将药物分别处理好,送到伤员身边救治。

在一次一次的战役中,蒋维平和卫生队的同志们总是在战士们受伤后第一时间来到战场,开展救护工作。经过不眠不休的救治和精湛的医术,蒋维平从鬼门关里带回了不少伤残的战士,拯救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。

1939年5月8日,上下细腰涧战斗打响。蒋维平所在的359旅奉命从山西赶往五台山。在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下,这位老人跟随部队深入敌方,没有喊过一句苦一声累,甚至比年轻人还“年轻人”。

当时,组织配备的那一匹战马本是考虑到他老人家的身体特意安排的,可他一次都没有骑过,反而都是用战马驮着药材器具,而他跟在部队后面奋然前行,非但没有成为部队的负担,还为部队救治了不少病人。

三、给予特例,前所未有

1946年,蒋维平被任命于和平医院第一分院的副院长。

这时候的他已年逾古稀,组织本想让他好好养养身体,可他拒绝了:“只要我一天还能走动,就一天也不提退休。”

此时,蒋介石大举进攻,抢夺人民抗日胜利果实。义愤填膺的蒋维平写下请求上前线的请战书,并向全解放区英模发出挑战书。

蒋维平的请战要求得到了晋察冀军区领导的批准,他的挑战书也被刊登在了晋察冀军区出版的《子弟兵》报上。这份挑战书在全区得到了爱国人士的热烈呼应,一场轰轰烈烈的参军上前线的参战浪潮在全区开展起来。

在得到任命后,蒋维平兴高采烈:“我到前线的愿望,终于实现了!”

在转战华北的日子里,蒋维平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分院的全体同志,将“向白求恩大夫学习,做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”的口号作为激励,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接收救治伤员的工作,先后参加大小战斗数十次,共收治伤病员1940名。工作负荷之重,任务之艰苦明显可见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转战华北、日行百里的日子,年近古稀的蒋维平不仅没有掉队,还把领导为照顾他配备给他的那匹马让给重伤员骑,而自己和其他青年战士一样,徒步行军。

战场上,年近70的蒋维平显得宝刀未老,处处没有拖年轻人的后腿,反而凭借着自己的医术救治了不少伤员。

1955年9月27日,授衔仪式正式开始,在此之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授衔,既是对有功者的嘉奖,也是对于人民解放军过往历史的一种荣誉烙印。

在参与这次授衔的军官中,有一位77岁的老人在队伍中格外显眼,不仅是因为这位老人在众人中年龄最大,而且还留着满口花白的胡须。这位老人,就是蒋维平。

原来,蒋维平在参加授衔前,由于相关规定被提醒说要刮掉胡须。可是,这位老人说自己已经习惯了,实在不愿意刮掉这么多年里一直风里雨里陪着他的“伙伴”,于是,他向相关部门申请,诉说了自己的这个请求,看组织是否能够批准。

这件事也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,主席却只是笑笑说:“是他啊,他功劳大,那就开个特例吧,让他不用刮了。”于是,就有了授衔仪式的那一幕,一位年近耄耋的老人,留着花白胡须,衣衫整洁,神采奕奕,被授予“开国中校”。

四、有求必医,马不停蹄

新中国成立之后,随着国内环境的日益稳定,蒋维平也不再需要上战场,可是,勤奋好强的他依旧没有闲下来。

作为副院长的蒋维平,又主动承担起了医疗制度的建设,为了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和管理条例,他还结合了苏联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制度,为整顿医院的规章制度提供经验,这些举措增强了医护人员对伤员的责任感,提高了救治的效率。

与此同时,蒋维平心里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,又希望自己能为党和国家多做一些事,他明白首先自己就需要拥有一副好的身体。于是,工作之余的蒋维平主动锻炼身体,积极地会参加早操,还开垦闲散土地,种花种菜种药。据说,他到80多岁还能跳高台阶。

除此之外,身为副院长的他,不仅每天要处理医院的日常工作,还要兼顾突发的各种事情。在此期间,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是一个医生,只要有人向他求医,从来都是有求必医。

每天慕名而来向他求医的病人不计其数,而他不管当天的工作有多忙碌有多累,他都没有让病人失望过,总是细心地照顾着每一个病人的情绪。也正是因为高超的救治水平和良好的医德,他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和尊敬。

每当路上遇到前来感谢他的病人和家属时,他总是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:“不要感谢我,要感谢共产党,感谢毛主席,牢记毛主席的恩情,勤劳工作,好好劳动。”

蒋维平的所作所为深受当地百姓推崇和感恩,后来,他被当地的一些群众推举成了张家口市的人民代表,而他一生的事迹也被记录下来拍成了电影,永远被人们铭记。

到了耄耋之年的蒋维平身体状况越来越差,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,一心只想着趁着自己有限的时间,多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。

所以,但凡是有他的采访和一些来信,他对自己的功劳和荣誉绝口不提,而是认真回信和抓住一切机会宣传革命思想来教育青年,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和现实情况现身说法,往往能讲到青年们的内心深处,带给他们强烈的震撼和无限的启示。

当蒋维平回到家乡探亲的时候,看到了乡亲们想要发家致富的拼劲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。于是,慷慨地拿出自己辛苦攒下的几百块钱,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大数目,让乡亲们拿去办苗圃,赚点收入。

而对于自己的小家,蒋维平则留下了安慰的话和小米青菜。就连孙儿成亲,也都只有两把锄头,督促他们好好劳动,勤俭持家。

1964年6月18日,老英雄蒋维平积劳成疾,永远长眠于地下。

在军阀混乱的日子里,蒋维平戎马生涯32年,转战南北、东拼西杀,致力于寻求救国出路;在抗日救国的热潮中,他再次请战、冲锋前线,为国效力,彰显英雄本色;在国内环境安定后,他勤勤恳恳、忧国忧民,为百姓看病,无一日清闲。

悬壶能济世,扛枪能打仗,这是老英雄蒋维平的真实写照。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!如果传奇人物有名字,那么一定是人民英雄蒋维平。